说起崇祯,历来对他评价争议颇多的,莫过于他的功与过,明之亡是否因他而起等等。不过,如同要伐倒一棵大树,最后一斧未必是决定性的,但要挽救一棵即将倒塌的大树,却也非易事;树如此,国家亦如此。平心而论,历代亡国之君的行列中,崇祯还算是做得比较好的一个了。
公元一六二七年八月,明熹宗病逝,其弟朱由检继位,年号崇祯。与熹宗不同,朱由检少年立大志,一心想要恢复大明王朝昔日的辉煌。十七岁登基,便不动声色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魏忠贤及其党羽一网打尽。当时民心为之大振,被誉为「神明自运,宗社再安」。既而又下诏,撤罢各镇内大臣,以杜绝宦官乱政之门。在位十七年,一直是勤政理事,节俭自律,不近女色。史称「鸡鸣而起,夜分不寐,往往焦劳成疾,宫中无宴乐之事」。虽然史书中所记并不可全信,但至少能看出崇祯并不是昏庸无道之君
如讲勤俭国事,朱由检可称是继朱元璋朱棣之后明代十五位君主中最突出、最言行一致的一位。面对局势严重时,能一而再、再而三的向天下发「罪己诏」,反省自我。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,他在自杀殉国的遗书中写道:「朕自登基十七年,逆贼直逼京师。虽朕薄德藐躬,上干天咎,然皆诸臣误朕也。朕死,无面目见祖宗与地下,去朕冠冕,以发覆面,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以一人。」这样的一个皇帝,明朝却是亡在他手上,着实令人有些惊讶。
虽说崇祯的勤勉是中国两千年帝王史上罕见的,但问题是皇帝不是光靠勤勉就能当好的,特别是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。铲除魏忠贤之后,摆在崇祯面前的,也是明朝所面对的,有三大难题须解决:内忧、外患和选才。
首先谈内忧。流寇兴起的主要原因有二:一是边事不断,打战就要用钱,于是税越加越重。万历年间加赋五百二十万两;崇祯三年,加一百六十五万两为「辽饷」;于十年又加「剿饷」二百八十万两,十二年加「练饷」七百三十万两。赋税总计加起来是正统年间的七倍之多,农民的负担可想而知了。二是荒年,流寇虽非起于崇祯年间,却是于崇祯元年始大兴,陕西更是荒年不断,可以说是流民遍天下。此时崇祯要做的应是减税减赋,招揽人心,而不是变本加厉的加赋,以至于后来流寇越剿越多。
另外明军的纪律实在是太差,所到之处必先抢掠一番。明郧阳巡按高斗枢在《守郧纪略》中记载:崇祯十四年,左良玉率官军路经此地,二万官兵一拥入城,除抢粮劫财之外,在大街上公然奸污妇女也属常事。等十天后高斗枢到郧阳,走遍全城找不到一粒米和一叶菜,百姓无不痛哭流涕。由当时情况来看,实在分辩不出谁是兵,谁是匪了。因为明军也是断粮断饷,如不抢劫好像也无粮可吃,也不知收上来的赋税都到哪去了。
与官军相反,李自成的军纪是越来越好。也见《守郧纪略》:早先张献忠和李自成军每改陷一城,就要大肆抢掠一番。到壬午(一六四二年)夏秋,李自成等每得一城,即严禁抢掠,以笼络民心。到这个时候,这个战自然是打不下去了。最后才有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城,明亡……
谈到外患,从萨尔浒之战到努尔哈赤死,明与后金之间又发生过几次大的战役,后金先后攻取沈阳、辽阳、广宁等重要据点,从辽河以东扩张到辽河以西地区,明军节节败退,所以后金(皇太极改国号为清)为明朝的第一强敌。就明军实力而言,对付能骑善射后金反击自然无力,但守城却是有余。当时明军所装备的火器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,而且也不缺良将,如袁崇焕、洪承畴、孙传庭等。但经过神宗熹宗的「经营」后,军纪与制度已相当腐化。最可笑的是火器库是由太监掌管的,军队要用火器要事先行贿宦官,更别说经常练习了。所以纵有坚甲利炮,也是派不上用场。可见政治上的腐败,完全能抵消军事上的优势。到了后期,明将孔有德、耿仲明和尚可喜等降清,并带走了最先进的火器,从此明军失去了最后的一点优势。
最后在选用人才方面。魏忠贤的忌贤妒能,使明朝人才大失,相当一部分大臣先后归附了后金。此时崇祯要做的应是选拔人才,委以重任。人才是选拔了,可惜不会用,更别说收揽人心了,否则袁崇焕就不会死。正所谓千里马常有,伯乐不常有。崇祯在位十七年,总共换了五十个大学士,十四个兵部尚书(这里指正式的尚书,像袁崇焕那样加尚书衔的不算)。史书上称其:败一战,杀一将。除袁之外,被杀的督师或总督还有十人,杀死巡抚十一人,逼死一人。
反观清皇太极,只要是明降将,一概委以重任。祖大寿降而反,反后再降,最后也未被杀,最后终老于顺治十三年。看双方对待人才的态度,反差之大,明之亡也不足为奇了。同时崇祯的急功近利,以及个性上的缺陷和指挥才能的匮乏表露无遗。
以上三点中,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,如能善用人才,前两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。崇祯自登基到自杀,十七年中都没有好好的解决这三大难题,自然无法挽回明王朝的命运。他临死前说:「君非亡国之君,臣实为亡国之臣。」那份悲哀与无奈,可以看出他临死也没有悔悟,对袁崇焕之死也未必放在心上,完全不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其实是「自毁长城」。所谓「非亡国之君」,想必是与神宗熹宗相比,自然要勤政得多了;但与朱元璋朱棣相较却相差甚远。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,当年大叫「此乃天亡我也」的楚霸王,自刎乌江之时,是否也是如此心境呢?
后人对崇祯的指责,无非是能力不足、不会识人,以及误杀忠良。其实能做到知人善任、用人不疑的地步,也只有历朝历代的开明之君。很可惜,以朱由检的智慧和才能,是无法与那些千古帝王相比的。既如此,大家也就不必对崇祯皇帝太过于苛求了!
上一篇:天下钱粮减三分的意思
下一篇: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对外形象
【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】
1. 李闯王举旗造反
2. 明朝胡蓝党案的历史真相
3. 明朝最强势的皇帝
4. 崇祯皇帝最后的日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