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同治初年,松坎河有舟楫往来,与四川沟通,担负着运送物资和商旅的任务。光绪年间,四川总督丁保桢下令整饬川盐,川盐入黔一律官运,其目的是为了减轻黔人吃盐过重的负担。
原来,丁保桢曾出差到贵州,从而了解了贵州百姓吃盐之苦。斗米斤盐,贵州百姓苦不堪言,多数人吃不起盐。当地的人们有的吃"吊盐"——将盐块用绳系着,吃饭时,拈菜在盐上挨一下,就算吃盐;有的吃"打滚盐"——把盐块放进锅后滚两下拿起,也叫"涮盐";有的吃"过年盐"——年节方有一点盐味。丁保桢在贵州把盐的事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
他回到四川后,对川盐实行官运制度,使川盐很快运往贵州。为使川盐官运得以实行,丁保桢派四川道员遵义人唐炯督办盐务,制定十项措施。由于路途遥远,一包盐运至省城贵阳,价格虽然比私运低一些,但仍昂贵。若将松坎至新站河道疏通,再整修盖石洞至松坎的河道,水运延伸至新站,每包盐的运价可降低一两白银。
丁保桢听了盐务官的汇报,将他手中掌握的四川督署津贴一万余两白银拨修河道。工程于光绪六年开工,丁保桢亲自深入工地视察,很快通航。官盐运至贵阳,每包盐节省下来的一两白银,可将一包盐从贵阳运至都匀、荔波等地。
丁保桢的作法,终于解决了贵州人民吃盐之苦,同时又增加了四川山民的收入。川、黔两省百姓交口称赞。丁保桢的事迹彪炳史册,载入县志。
上一篇:南平吴会北定沙漠:卫公李靖
下一篇:刘伯温的悲剧
【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】
1. 丁保桢治盐务